在福建華安縣馬坑鄉(xiāng)馬坑村的一處濕地看到,池塘里長滿水生植物。然而,這并不是一處天然的濕地,而是該村為處理村民生活污水建造的人工濕地——氧化塘。
據了解,該項目系九龍江流域(華安段)環(huán)境綜合整治示范工程。污水通過濕地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后,在氧化塘停留過程中,污染物經稀釋、沉淀、好氧微生物的氧化作用或厭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,被去除或穩(wěn)定化,最終出水水質達到污水綜合排放二級標準。該系統(tǒng)主要集中處理馬坑村村民生活污水,服務人口500多人。
以下內容摘自百度學術
穩(wěn)定塘舊稱氧化塘或生物塘,是一種利用天然凈化能力對污水進行處理的構筑物的總稱。其凈化過程與自然水體的自凈過程相似。通常是將土地進行適當的人工修整,建成池塘,并設置圍堤和防滲層,依靠塘內生長的微生物來處理污水。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處理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。穩(wěn)定塘污水處理系統(tǒng)具有基建投資和運轉費用低、維護和維修簡單、便于操作、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和病原體、無需污泥處理等優(yōu)點。
穩(wěn)定塘是以太陽能為初始能量,通過在塘中種植水生植物,進行水產和水禽養(yǎng)殖,形成人工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,在太陽能(日光輻射提供能量)作為初始能量的推動下,通過穩(wěn)定塘中多條食物鏈的物質遷移、轉化和能量的逐級傳遞、轉化,將進入塘中污水的有機污染物進行降解和轉化,最后不僅去除了污染物,而且以水生植物和水產、水禽的形式作為資源回收,凈化的污水也可作為再生資源予以回收再用,使污水處理與利用結合起來,實現污水處理資源化
與人工濕地有所不同,人工濕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運行的與沼澤地類似的地面,將污水、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經人工建造的濕地上,污水與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動的過程中,主要利用土壤、人工介質、植物、微生物的物理、化學、生物三重協(xié)同作用,對污水、污泥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。其作用機理包括吸附、滯留、過濾、氧化還原、沉淀、微生物分解、轉化、植物遮蔽、殘留物積累、蒸騰水分和養(yǎng)分吸收及各類動物的作用。
1901年,世界第一個有記錄的穩(wěn)定塘系統(tǒng)修建于美國德克賽斯州的圣安東尼奧市。1920年,歐洲最早的穩(wěn)定塘修建于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慕尼黑市。其后的一段時間,氧化塘技術的研究擱置了下來,主要原因是占地面積過大,在近三四十年里,在小城鎮(zhèn)和農村污水治理研究探索中,氧化塘工藝因它建設成本低和運行成本低的優(yōu)點再次發(fā)揮了重要的作用。
我國于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穩(wěn)定塘技術的研究,80年代被列入國家“七五”和“八五”科技攻關項目。氧化塘技術是有機廢水,特別是生活廢水處理的有效手段,在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中,對暫時無法截污的城郊河道,利用廢棄的魚塘,將其改造成氧化塘,對上游污水進行預處理。
來源:福建日報 作者:唐小玲
特此聲明:
1.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。
2.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,如發(fā)生涉及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。
3.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(lián)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。